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夜祭與平埔文化

   一般人可能對平埔文化陌生,不了解與漢文化,兩者有何不同?如何從夜祭的祭祀儀式中去窺探平埔族文化,表達對平埔特有文化的尊重。臺灣原住民族群,普遍居住在山區,因漢人不易到達,多半能維持傳統文化。至於居住在平地的原住民,一般則通稱為「平埔族」,因為平埔族本身沒有文字,加上與漢人通婚關係,日漸受到漢化影響,在許多臺灣人身上,其實都具有平埔族血統。
  目前僅有少數地區的平埔族,仍保有原來的傳統文化。小林村就屬其中之一,其主要屬於西拉雅族大武壟社群。平埔族祭拜祖先方式與漢人不同,平日並不祀奉神像,主要祭祀太祖,祭祀場所稱為公廨,原小林公廨已在八八風災中毀損。
小林村每年有兩個重要平埔節日:一是農曆9月15日的「開向日」,另一是3月15日的「禁向日」。開向後,族人可自由狩獵、婚嫁、歌舞歡樂,直到隔年的「禁向」,禁向後就要專心農事,因此在開向日會有盛大祭典。
  雖然一般稱其為「夜祭」,但整個祭典從一早就開始準備。小林平埔公廨每年祭祀太祖前,都必須先整修公廨屋頂,當天上午重新加蓋新的茅草,並依擲筊決定之吉時,重新豎立公廨前的向竹。下午則依擲筊決定祭拜吉時,由民眾準備傳統祭品,前往公廨虔誠祭拜太祖。直至當晚,祭儀在公廨隆重舉行,祭祀完畢後則有重頭戲的「牽曲」。牽曲是小林平埔西拉雅大武壟社群人祭祀太祖的最重要祭儀。牽曲時,族人從公廨左門牽入,繞往向竹的後方,稟告太祖後(以前是以唱曲說明準備的祭品及公廨建蓋情形),再由公廨右門牽出,男女老幼環手歌舞到廣場,徹夜未眠,這才總算完成了一年一度的小林夜祭。


祭典前,居民需合力向竹,才能開始祭典的儀式。(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小林村民以傳統祭品祭祀太祖。(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