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一夕之間摧毀民眾家園,為讓民眾有地方居住而且住的安心,是災後重建首要工作。在市府民間團體與企業通力合作下,3年來已全數興建完成大愛園區、五里埔第一及第二基地、樂樂段與龍興段等5處永久屋,它們有共同的特點:一是施工高效率,只要土地問題解決,施工單位多半在1年內就能興建完成,讓來台參訪的許多國際專家學者印象深刻。二是房屋設計上,傳達族群特色。從五里埔第一基地的平埔文化、樂樂段的布農族色彩,到透過家屋語彙計畫展現各族群建築特色的杉林大愛園區等等。災區居民有了屬於自己的屋子,就能展開新生的下一步。
大愛園區:杉林新社區
位於高雄市杉林區的大愛園區,原是臺糖土地,為興建永久屋中面積最大,一、二期共興建千餘戶,再加上鄰近的杉林永齡有機農場及五里埔第二基地,成為杉林區的新社區。
千戶社區落腳杉林是因為杉林國中旁的59公頃臺糖所屬林地,地域平整且多半為公有地,減低土地徵收複雜度,可縮短期程加速重建效率。地緣上,杉林區就位在那瑪夏、桃源等區的山腳下,距離原鄉居民最近,又是高雄市區中繼點,在「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離鄉不離遠」的原則下,杉林區成為八八風災後家園重建首選之地。
災時失去家園的民眾暫居在臨時安置點,情緒浮動不安;生活也不便,政府與重建區民眾一致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完成永久屋,在用地確定後,政府與負責援建的慈濟基金會立即展開興建。
杉林大愛永久屋第一期興建756戶,於民國98年11月15日,災滿百日後動土興建,99年2月8日落成,是第一個動土和完工的永久屋。第二期250戶則於民國100年3月12日動工,同年10月2日入住。
社區居民分別來自那瑪夏區(民族、民權、民生里)、甲仙區(東安、西安、和安、關山、小林里)、桃源區(勤和里)、茂林區(多納里)及六龜區(寶來、新開、新發里),並依其原居分區居住:漢民(A區)、桃源(B區)、那瑪夏(C區)及小林區。
下圖:杉林大愛園區是第一個動土和完工的永久屋。(攝影/王御風)
加強社區公共建設 兼顧產業與多元文化
杉林大愛社區居民完全入住後,為確保居民生計無虞,並以保有自身文化的前提下,凝聚與融合社區共同體,是家園重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因此,後續與民生、經濟相關的各項建設陸續開工,除停車場、綠地、滯洪池外,主要就是活動中心、教堂廟宇及商業中心的興建。待上述公共建設完成後,大愛園區的生活機能與文化發展將更為完整。
活動中心提供社區居民活動集會;或舉辦婚宴喜慶,也可作為社區照護中心。規劃有社區廚房、小型圖書室、2間多功能會議室、展覽中心和文康休閒室等多樣化空間,總面積515坪,已於今(101)年2月24日動土,預計8月完工。
除了凝聚社區意識的活動中心外,心靈寄託的宗教信仰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環。原住民多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目前現有2座教堂外,為尊重天主教教會、耶穌教會、曠野教會及桃源區長老教會不同派別,另再規劃4座教堂。漢人區則將興建1座道教廟宇「劉府千歲」及重新復建六龜「妙禪寺」。
而位於台21線旁的商業中心,未來將成為杉林大愛園區的產業重鎮。商業中心本身為1樓建物,室內約有6百坪營運空間,設有旅客服務中心、休閒廣場及停車場等硬體設施,集服務、商業、文化休憩合一,提供便利舒適的購物環境,今(101)年4月19日開工,預計年底完工。因該地交通位置可說是旅客通往六龜、甲仙的中繼站,日後市府透過假日觀光公車,將整合行銷杉林大愛園區的文創、有機商品等特色產業。
下圖:杉林大愛活動中心與商業中心已動工,預計今(101)年陸續完工。(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下圖:杉林大愛園區陸續興建新教堂及廟宇,撫慰居民心靈。(攝影/葉娜慧)
新小林:五里埔第一、第二基地與小愛村
莫拉克風災前的小林村,包括村南(1至4鄰)、五里埔(5至8鄰)和村北(9至18鄰)。莫拉克颱風挾帶的豪雨,導致當地獻肚山嚴重走山,引發的土石流將村北淹沒,原地無法居住。災後尊重居民意願家園重建,分別在五里埔、杉林大愛園區旁及大愛園區等地,興建五里埔第一基地(小林一村)、五里埔第二基地(小林二村)及小愛村。
五里埔第一基地是三者當中最先興建者,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援建,民國99年3月16日開工,100年1月15日落成,共有90戶。該基地位於原小林村裡,重建除了符合生態綠建築的原則,特別規劃平埔文化園區,以延續小林平埔文化,小林平埔夜祭也會在此繼續舉行。
其他的小林居民則落腳於杉林區,其中有一部份居住在杉林大愛園區內,區內劃分一塊區域稱為「小愛村」,共有66戶,其房舍設計與園區內其他住戶相同。而五里埔第二基地最後也選擇於大愛園區及杉林永齡有機農場旁為地點,於99年8月8日起開始規劃,由紅十字會負責興建,於100年1月15日動土,同年12月24日完工落成。園區內的120戶,搭配不同顏色外牆及屋頂形式,呈現活潑明亮的氛圍,獲得住民們一致好評。
五里埔第二基地落成後,與附近大愛園區形成近千戶的大型社區,市府積極進行各項公共建設,並輔導其產業重建,期望成為杉林區的新中心。各具特色的新小林三大社區,將帶領著小林人展開新生活。
下圖:五里埔第一基地共有90戶,位在原小林村。(攝影/王雅湘)
六龜龍興段:原新開部落居民
除了杉林大愛及小林村3處永久屋基地外,還有六龜龍興段及桃源樂樂段2處永久屋,都是由法鼓山援建。六龜龍興段永久屋,位在六龜大橋附近、「悠遊山城」後方,與原新開部落僅10多分鐘車程,佔地0.6公頃,共有17戶,全是原新開部落居民,民國100年4月開始興建,今(101)年1月落成。六龜龍興段規劃有相當完善的集會公共場所,讓期待已久的居民相當開心,一如所願繼續定居在六龜。
桃源樂樂段:原勤和部落居民
桃源區樂樂段是最後完成的永久屋,由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贈,徐伯瑞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民國100年4月動土,101年4月21日落成,共有20戶,遷入的是距此不遠的桃源區勤和部落居民。
位於寶來附近的樂樂段土地,基地面積約0.9291公頃,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無償撥用。基地開發由中央、高雄市政府及援建團體通力合作,由政府購買土地,簡化建管程序,支應公共設施等經費,交由法鼓山慈善基金會興建。
由於入住居民均為布農族,因此整體設計上以布農族文化為特色。其社區活動中心外牆,設置布農族特有的「布農年曆」,各家屋外觀亦參考了傳統布農族石版屋的造型,採方形平面及雙斜屋頂,各戶陽台以布農族編織作圖騰,也盡量設置通舖型臥室以滿足居住習慣,各戶並設置農具儲藏室,以符合生活、生產需求。
下圖:樂樂段永久屋外觀參考布農族家屋造型。(高雄市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提供)
The Five Brand-New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ies After Typhoon Morakot
The three years after Typhoon Morakot,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working closely with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s completed reconstruction of all the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ies , so that the people of the house wrecked can be moved in. The housing is located in five areas: the Da Ai Community,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s of Wu-Li Pu, the Lungsing section of Liouguei District, and the Lele section of Taoyuan District. The communities mostly were completed within a year and a half of having acquired the land. The houses’ design incorporated indigenous themes, and all have accompanying public use areas and facil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