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豪雨颱風接連來襲 陳菊市長山區勘災掌握搶救進度


     6月中旬連續豪雨與接連而來的泰利颱風再度衝擊重建區,造成嚴重損害,高雄市長陳菊對此十分重視,親自前往重建區視察道路搶通工程進度,以及訪視六龜社服中心、牛稠埔營區等臨時安置所,並前往旗山、六龜、桃源等地視察水情,掌握災害搶救進度與傾聽民眾需求。指示市府團隊以居民安全第一為最高原則,以最快效率迅速復原。
    在超強梅雨鋒面與西南氣流影響下,連日豪雨使重建區再受重創。市府從12日起陸續從甲仙、六龜、桃源、茂林、那瑪夏等區,展開撤離重建區居民工作,並安置在鳳山牛稠埔營區及燕巢鳳雄營區。陳菊市長指示各局處發揮高度效率與彈性,處理災民安置與救助問題,她並指示社會局、民政局等單位,異地安置民眾完成入住後,立即組成安置中心聯合辦公室,以單一窗口提供便利服務。
    緊接在後的泰利颱風,陳菊市長要求市府團隊提早因應,並防範可能夾帶而來的雨勢。18日災防中心就開設,稍後中央氣象局發布泰利海上颱風警報,並對高雄市發出超大豪雨警戒。陳菊市長於19日進一步要求六龜、甲仙、茂林、桃源、那瑪夏等各區公所,在當天完成「預防性撤離」,確保民眾安全無虞。
    陳市長連日坐鎮災防會議,並前往各搶修地點視察,即時掌握狀況和下達救災、復原指示,接連走訪六龜、桃源等地收容所,聽取民眾需求,並視察旗山地區水情,責成負責單位加強排水清疏。21日雖然高雄已經脫離颱風暴風圈,但陳菊提醒民眾仍需注意伴隨而來的西南氣流,仍可能帶來豪雨。她指示水情中心持續監控各地區蓄洪排水情形,嚴防淹水災情發生。尤其連日來降雨造成山區土石鬆軟,部分地區仍持續有土石崩落情形發生,請避難所收容民眾,在未確認警戒區安全無虞之前,千萬不要逕自返回住所,以免發生意外。
    這段期間重建區接連豪雨造成六龜區高133線幾度中斷,紅水仙橋至蘇羅埔之間的路段13日發生大走山、邊坡滑動,市府工務單位緊急封閉搶修。因為該路段有多達7條土石流潛勢溪,禁不起大雨破壞,陳菊市長責請工務單位提出綜合治理計畫,爭取中央支持有效重建方法,以免山區民眾不安。而高133線在莫拉克風災後,市府新建的新寶橋、新開橋、紅水仙橋、寶來溪橋等4座橋樑都使用鋼構基體,橋台基樁深達岩盤,並配合河道截彎取直,這次安全無恙,只有新寶橋保護橋台的石籠磨損,但不影響安全。她要求各局處以市民安全為優先,在搶救工作之後,能優先對各流域內的各個段點進行補強,同時與中央單位協調、合作,徹底整理山區水路。



下圖:陳菊市長親率市府團隊前往六龜視察豪雨災損,並下達因應措施。(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下圖:陳菊市長坐鎮指揮救災實際感受民眾之苦,指示相關單位以最高效率搶救居民安全。(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下圖:陳菊市長前往鳳雄營區,關心因豪雨撤離民眾的安置情形。(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下圖:桃源區梅山、拉芙蘭、復興等各里居民,多安置在牛稠埔營區收容中心。(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重建3週年系列 讓各界瞭解成果現況



    在各界關注及呼籲下,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條例自101年8月29日起延長兩年,重建工作繼續適用特別條例,可排除與簡化行政程序以加速辦理。行政院及高雄市政府重建會的組織也會配合延長。
    為讓大眾瞭解莫拉克颱風災後,各界3年來投入重建的成果,以及受災居民們展開新生活的努力,高市府今年7、8月配合原住民祭典,舉行「原住民紀念日—聯合豐年祭」系列活動。此外還有各式展演及美食、農特產品展售等,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文化。
    高市府原民會並自7月起,每個月固定在原民會廣場舉辦「原民市集」,推廣原住民農特產品及手工藝品。另位於蓮池潭旁的「高雄特產館」在7月開館後,也同步販售重建區各項產品。
    在銷售與推廣重建區產業之餘,市府亦投注許多心力建立快捷的交通網絡,繼山區聯外道路陸續搶修完成後,緊接著推動「區區有公車」,提供重建區居民便利的大眾運輸系統。目前已經上路的「旗美快速公車」外,7月起還開通進入其他重建區的新公車路線,民眾可多加利用。
    8月初,市府也將回顧重建這3年來的歷程,讓民眾瞭解目前重建區的現況,並展望未來在市府與各界攜手合作下,重建區發展更上一層樓。

家園重建-五處永久屋基地


    莫拉克颱風一夕之間摧毀民眾家園,為讓民眾有地方居住而且住的安心,是災後重建首要工作。在市府民間團體與企業通力合作下,3年來已全數興建完成大愛園區、五里埔第一及第二基地、樂樂段與龍興段等5處永久屋,它們有共同的特點:一是施工高效率,只要土地問題解決,施工單位多半在1年內就能興建完成,讓來台參訪的許多國際專家學者印象深刻。二是房屋設計上,傳達族群特色。從五里埔第一基地的平埔文化、樂樂段的布農族色彩,到透過家屋語彙計畫展現各族群建築特色的杉林大愛園區等等。災區居民有了屬於自己的屋子,就能展開新生的下一步。

大愛園區:杉林新社區

    位於高雄市杉林區的大愛園區,原是臺糖土地,為興建永久屋中面積最大,一、二期共興建千餘戶,再加上鄰近的杉林永齡有機農場及五里埔第二基地,成為杉林區的新社區。
    千戶社區落腳杉林是因為杉林國中旁的59公頃臺糖所屬林地,地域平整且多半為公有地,減低土地徵收複雜度,可縮短期程加速重建效率。地緣上,杉林區就位在那瑪夏、桃源等區的山腳下,距離原鄉居民最近,又是高雄市區中繼點,在「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離鄉不離遠」的原則下,杉林區成為八八風災後家園重建首選之地。
    災時失去家園的民眾暫居在臨時安置點,情緒浮動不安;生活也不便,政府與重建區民眾一致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完成永久屋,在用地確定後,政府與負責援建的慈濟基金會立即展開興建。
    杉林大愛永久屋第一期興建756戶,於民國98年11月15日,災滿百日後動土興建,99年2月8日落成,是第一個動土和完工的永久屋。第二期250戶則於民國100年3月12日動工,同年10月2日入住。
    社區居民分別來自那瑪夏區(民族、民權、民生里)、甲仙區(東安、西安、和安、關山、小林里)、桃源區(勤和里)、茂林區(多納里)及六龜區(寶來、新開、新發里),並依其原居分區居住:漢民(A區)、桃源(B區)、那瑪夏(C區)及小林區。

下圖:杉林大愛園區是第一個動土和完工的永久屋。(攝影/王御風)


加強社區公共建設  兼顧產業與多元文化

    杉林大愛社區居民完全入住後,為確保居民生計無虞,並以保有自身文化的前提下,凝聚與融合社區共同體,是家園重建下一階段的工作重心。因此,後續與民生、經濟相關的各項建設陸續開工,除停車場、綠地、滯洪池外,主要就是活動中心、教堂廟宇及商業中心的興建。待上述公共建設完成後,大愛園區的生活機能與文化發展將更為完整。
    活動中心提供社區居民活動集會;或舉辦婚宴喜慶,也可作為社區照護中心。規劃有社區廚房、小型圖書室、2間多功能會議室、展覽中心和文康休閒室等多樣化空間,總面積515坪,已於今(101)年2月24日動土,預計8月完工。
    除了凝聚社區意識的活動中心外,心靈寄託的宗教信仰也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一環。原住民多信奉天主教及基督教,目前現有2座教堂外,為尊重天主教教會、耶穌教會、曠野教會及桃源區長老教會不同派別,另再規劃4座教堂。漢人區則將興建1座道教廟宇「劉府千歲」及重新復建六龜「妙禪寺」。
    而位於台21線旁的商業中心,未來將成為杉林大愛園區的產業重鎮。商業中心本身為1樓建物,室內約有6百坪營運空間,設有旅客服務中心、休閒廣場及停車場等硬體設施,集服務、商業、文化休憩合一,提供便利舒適的購物環境,今(101)年4月19日開工,預計年底完工。因該地交通位置可說是旅客通往六龜、甲仙的中繼站,日後市府透過假日觀光公車,將整合行銷杉林大愛園區的文創、有機商品等特色產業。

下圖:杉林大愛活動中心與商業中心已動工,預計今(101)年陸續完工。(高雄市政府新聞局提供)


下圖:杉林大愛園區陸續興建新教堂及廟宇,撫慰居民心靈。(攝影/葉娜慧)


新小林:五里埔第一、第二基地與小愛村

    莫拉克風災前的小林村,包括村南(1至4鄰)、五里埔(5至8鄰)和村北(9至18鄰)。莫拉克颱風挾帶的豪雨,導致當地獻肚山嚴重走山,引發的土石流將村北淹沒,原地無法居住。災後尊重居民意願家園重建,分別在五里埔、杉林大愛園區旁及大愛園區等地,興建五里埔第一基地(小林一村)、五里埔第二基地(小林二村)及小愛村。
    五里埔第一基地是三者當中最先興建者,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援建,民國99年3月16日開工,100年1月15日落成,共有90戶。該基地位於原小林村裡,重建除了符合生態綠建築的原則,特別規劃平埔文化園區,以延續小林平埔文化,小林平埔夜祭也會在此繼續舉行。
    其他的小林居民則落腳於杉林區,其中有一部份居住在杉林大愛園區內,區內劃分一塊區域稱為「小愛村」,共有66戶,其房舍設計與園區內其他住戶相同。而五里埔第二基地最後也選擇於大愛園區及杉林永齡有機農場旁為地點,於99年8月8日起開始規劃,由紅十字會負責興建,於100年1月15日動土,同年12月24日完工落成。園區內的120戶,搭配不同顏色外牆及屋頂形式,呈現活潑明亮的氛圍,獲得住民們一致好評。
    五里埔第二基地落成後,與附近大愛園區形成近千戶的大型社區,市府積極進行各項公共建設,並輔導其產業重建,期望成為杉林區的新中心。各具特色的新小林三大社區,將帶領著小林人展開新生活。


下圖:五里埔第一基地共有90戶,位在原小林村。(攝影/王雅湘)


六龜龍興段:原新開部落居民

    除了杉林大愛及小林村3處永久屋基地外,還有六龜龍興段及桃源樂樂段2處永久屋,都是由法鼓山援建。六龜龍興段永久屋,位在六龜大橋附近、「悠遊山城」後方,與原新開部落僅10多分鐘車程,佔地0.6公頃,共有17戶,全是原新開部落居民,民國100年4月開始興建,今(101)年1月落成。六龜龍興段規劃有相當完善的集會公共場所,讓期待已久的居民相當開心,一如所願繼續定居在六龜。

桃源樂樂段:原勤和部落居民

    桃源區樂樂段是最後完成的永久屋,由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捐贈,徐伯瑞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民國100年4月動土,101年4月21日落成,共有20戶,遷入的是距此不遠的桃源區勤和部落居民。
    位於寶來附近的樂樂段土地,基地面積約0.9291公頃,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無償撥用。基地開發由中央、高雄市政府及援建團體通力合作,由政府購買土地,簡化建管程序,支應公共設施等經費,交由法鼓山慈善基金會興建。
    由於入住居民均為布農族,因此整體設計上以布農族文化為特色。其社區活動中心外牆,設置布農族特有的「布農年曆」,各家屋外觀亦參考了傳統布農族石版屋的造型,採方形平面及雙斜屋頂,各戶陽台以布農族編織作圖騰,也盡量設置通舖型臥室以滿足居住習慣,各戶並設置農具儲藏室,以符合生活、生產需求。

下圖:樂樂段永久屋外觀參考布農族家屋造型。(高雄市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提供)



 The Five Brand-New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ies After Typhoon Morakot

    The three years after Typhoon Morakot, the Kaohsiung City Government, working closely with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s completed reconstruction of all the permanent housing communities , so that the people of the house wrecked can be moved in. The housing is located in five areas: the Da Ai Community,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s of Wu-Li Pu, the Lungsing section of Liouguei District, and the Lele section of Taoyuan District. The communities mostly were completed within a year and a half of having acquired the land. The houses’ design incorporated indigenous themes, and all have accompanying public use areas and facilities.

桃源區農特產與加工製品大升級


    桃源區多數居民務農為業,災後產業重建因此以農業為主。區內梅子占全台產量可說數一數二,品質優良,另外紅肉李、黃肉李等,也是該區具代表特色的農特產,其他還有愛玉、金煌芒果等,依照盛產季節不同,桃源區幾乎月月有農產收成,區公所也積極輔導農民,讓農特產和加工製品升級,增加農民收入。
    莫拉克颱風重創桃源區後,雖然不少當地民眾遷往杉林大愛園區居住,區內產業未因此而停滯。區公所協助居民在風災過後整治農地,同時也輔導農民將農特產和加工製品的品質升級。今年區公所協助農產運銷李家班和水蜜桃農戶設計禮盒包裝,並分級販售,自4至6月開賣以來,價格和銷售量都比往年來得好,接下來7至9月盛產的金煌芒果,也將採同樣方式,為農民爭取最佳銷售量和價格,確保一整年的辛勤有好回收。
    此外,更與蜜餞工會合作,由工會收購新鮮梅子製成加工品,農民同時自製梅精、梅醋、梅酒、紫蘇梅、脆梅等販售。完工後的桃源產業工坊及建山產業工坊也開始試營運,工坊內除販售手工藝品、農特產及加工製品外,也設有區內藤枝遊樂區及玉山國家公園等旅遊簡介。

下圖:紅肉李是桃源區最具特色的農特產。(攝影/陶依玟)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那瑪夏區復育螢火蟲 觀光產業復甦


    今年3、4月的螢火蟲季為那瑪夏區帶來上千觀光人潮,是八八風災後首見的景象,區內民宿和餐廳因此顧客活絡,業者也看到觀光產業復甦的契機。此外,那瑪夏區甜美多汁的水蜜桃和梅子為有機栽種,不但質優,也創下銷售佳績。
    以往那瑪夏區的螢火蟲在繁殖季節,走在路上就能遇到一大成群,因莫拉克颱風重創其棲息地,以致蟲跡難尋。在那瑪夏區公所積極復育下,成果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更舉辦災後首次賞螢活動,總共3梯次,吸引超過600人次上山賞螢,成果讓區公所振奮,期望有朝一日恢復與螢火蟲共舞的熱鬧景象,復甦區內相關產業。
    而那瑪夏區甜美多汁的優質水蜜桃,在市府積極輔導農民朝向有機栽種及分級包裝和銷售之後,從去年起創下千萬銷售佳績,今年也不例外,5月中旬後開始採收的水蜜桃銷售成果相當好,讓農民們樂不可支。
    至於那瑪夏區採無農藥有機栽培而廣受歡迎的梅子,梅農為了讓脆梅、梅精等梅子加工製品能夠有穩定的品質,特地組團前往南投信義鄉參訪,吸取信義鄉知名的梅子農產品製作及販售經驗,希望有朝一日,那瑪夏區生產的梅子加工品也能建立自有品牌。

下圖:今年那瑪夏區賞螢活動吸引人潮上山賞螢,也帶動當地觀光周邊產業。(攝影/劉瑋婷)


下圖:那瑪夏近年來發展有機栽種的梅子逐漸打出名號。(攝影/劉瑋婷)


茂林區結合生態與文化打造部落新傳奇

    茂林區內的多納溫泉和紫斑蝶等,以往每年能吸引20多萬遊客前往旅遊留宿,災後因道路毀損,加上多納溫泉也被沖毀,導致遊客銳減。為重拾光景,茂林以「三黑產業」重新出發,讓富有神話故事的紫斑蝶、萬山板岩藝術和多納黑米祭,幫助茂林觀光產業復興。
    茂林區的茂林、萬山和多納三部落,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神話故事。像每年11月舉行的黑米祭,傳說中多納一名忙於農事的婦女,因孩子在旁哭鬧無暇照顧,被水神聽到後,水神將孩子抱回去養育,並與婦女約定將來會讓孩子回到部落,但希望村民栽種更多的黑米來謝神,於是隔年,村裡農田真的種出很多黑米,而黑米也有如神佑般非常優質,成為多納最具代表性的農物。水神也遵守約定,在孩子長大成人後回到部落,並為部落做了很多事,多納村民為感謝水神相助,於是在每年11月黑米收成季節,便舉辦謝神祭典。
    而萬山的板岩雕刻和紫斑蝶也各有故事,因此茂林區公所將三部落的神話故事串連起來,發展成部落特色,舉辦賞蝶、黑米祭活動,並搭配萬山板岩雕刻,100年度起搭配接駁公車行駛,現在每天都有百位以上遊客、假日更有近400名遊客進入茂林區旅遊和消費。
    茂林區公所更規劃完成兼具展售地方產業和旅遊服務性質的茂林工坊,未來在道路整修完成後,期望旅遊人潮再現茂林區。

重建大事紀


(資料提供:高雄市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
5/19  杉林大愛園區商業中心動土,總經費約新台幣5千萬元,預計101年12月底完工。
5/28  高市府在蓮池潭舉辦「愛在八八‧感恩發發」活動,促銷重建區的農特產。
6/2   副市長劉世芳邀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台南分局,會同市府水利局、工務局前往茂林區高132線,會勘道路邊坡安全與道路排水等問題。
6/7   市府社會局邀請社團領袖參訪重建成果,副市長李永得出席表達感謝,期盼各界推薦親友前來旅遊,促進地方發展。